(资料图片)
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正在播出,引发广泛关注与反响。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举行。
如何通过具象的节目来承载和表达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是摆在一线电视内容生产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极大的创新精神和落地执行能力。《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对此下大力气进行了探索。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历程,这一季节目从北京走向了全国,不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联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了同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间的沟通桥梁。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介绍了该节目的创作初衷,他认为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至今、绵延不断的文明,对于它的一些发明创造进行“溯源”,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档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明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正体现在绵延五千年不断流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卫视主持人李杰分享了参与节目创作的心得体会——主持人的工作有光环,但通过节目让自己意识到“两个仰视”,对历史仰视和对我们的英雄仰视,时刻要告诉自己有更多的敬畏,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北京台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传统文化这一神圣职责表示敬意,认为这档节目对建设、普及和提高社会各界的博物意识有引领作用,也是对“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具体实践。《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博物馆之城》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源流进行实地探寻,用当代视角去进行文化科普,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观察,更加凸显这档节目的分量和厚重感。
“强揭秘性打开了神奇的奥秘世界,这样的探源正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节目将不同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做成连通,再加入巧妙的后期包装和特效素材,把“隐和显”的关系做了协调,使得节目主线和隐线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层次丰富。比如酒见文明篇从酒的起源出发,将酒与礼仪、酒与诗人和酒的社会化与市井化巧妙连接,最直接地探秘酒文化的发展,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酒的不同方面体现出来,触达更多年轻人的领域。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小博物馆走向大遗址,从北京走向全国,从北京的历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小片子反映大场景,小片子反映大时代,小片子反映主旋律,从而达到真正的高举旗帜、乘风化人、围绕中心,肩负起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和平性的责任。
《博物馆之城》从第一季的探秘北京范围的博物馆,升级到“溯源”全国范围的博物馆,不仅增加了地域的丰富性,还深度展现博物馆、国宝文物、历史文化的多重维度,让观众对文博有更深、更广、更近的参与感。(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苏墨)
关键词: